相關歷史
原為南宋吏部侍郎史正志於淳熙年間(公元1174~1189年)所建之“萬卷堂”舊址,亦稱“漁隱”。清時由光祿寺少卿宋宗元於乾隆中葉(約公元1770年)購其地築園。因園毗鄰王思巷,諧其間喻漁隱之義,稱為“網師園”。即漁夫、漁翁的意思。乾隆末年園歸瞿遠村,按原規模修復並增建亭宇,俗稱“瞿園”。
佈局與景觀
今“網師園”規模、景物建築是瞿園遺物,保持著舊時世家一組完整的住宅群及中型古典山水園。全園佔地約8畝餘,是我國江南中小型古典園林的代表作。
園內佈局精巧,結構緊湊,以建築精巧和空間尺度比例協調而著稱。感覺寬綽而不顯侷促,主題突出,小巧玲瓏,清秀典雅,成功地運用比例陪稱關係和對比手法,獲得較好的藝術效果。1981年建成於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內的中國庭院“明軒”,就是以該園的殿春庭院為藍本設計建造的。
全園以池水為中心,由東部住宅區、南部宴樂區、中部主園區、西部內園區和北部書房區等五部分組成,境界各異。主要景觀有:梯雲室、萬卷堂、月到風來亭、殿春簃等。
西部內園區:西部為內園(即風園),佔地約1畝。北側小軒三間,名“殿春簃”(即殿春庭院)。“殿春簃”舊為書齋,為明代古樸爽潔之建築。
軒北略置湖石,配以梅、竹、芭蕉成竹石小景。軒西側套室原為著名畫家張大千及其兄弟張善子的畫室“大風堂”。張氏兄弟曾在園中飼養一虎,今堂南天井西牆嵌碎石一方,鐫刻“先仲兄善子所豢虎兒之墓”,為著名畫家張大千先生書於臺北,寄來立碑。
東部住宅區:前後三進,屋宇高敞,有轎廳、大廳、花廳,內部裝飾雅潔,外部磚雕工細,堪稱封建社會仕宦宅第的代表作。
由大門門廳至轎廳,東有避弄可通內宅。轎廳之後,大廳崇立,即萬卷堂。其前磚細門樓為乾隆間物,雕鏤之精,被譽為蘇州古典園林中同類門樓之冠。
其後擷秀樓原為內眷燕集之所。樓後五峰書屋為舊園主藏書處。以上3處的傢俱陳設,多為清式,尤富麗端莊。屋東北梯雲室內黃楊木落地罩上鏤刻雙面鵲梅圖,雕工極精。梯雲室北為下房區及後門。
中部主園(環池)區:主園在宅第之西,三進廳堂、後院和梯雲室都有側門或廊通往主園,正通道為轎廳西側小門,楣嵌乾隆時磚額“網師小築”。
入內建築物較多,組成庭院兩區:南面小山叢桂軒、蹈和館、琴室為居住宴聚用的一區小庭院;北面五峰書屋、集虛齋、看鬆讀畫軒等組成以書房為主的庭院一區,居中為池,盪漾瀰漫。池岸低矮,系黃石堆砌,挑出種種巖穴形狀,錯落作勢,下伏水口,望之幽邃。
池兩端各引出一曲折小溪,貼水平橋一波三折,令人生水廣波延、源頭不盡之感。環水亭榭小巧輕盈,體積較大的樓館或障以山石樹叢,或退隱於後,不逼壓水面,又使園景富於層次深度,建築雖多而不見其密,池不足畝而不覺其小。
網師園是一處典型的清代宅園,江南中小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品,被譽為蘇州園林之“小園極致”,堪稱中國園林以少勝多的典範,被列入《世界文化遺產名錄》。
網師園夜花園:網師園最特別的是夜花園部分,崑曲、評彈、江南絲竹、古箏、笛子等曲藝節目輪流在花園中不同的廳堂演出。表演有中國江南特色,環境又是著名的蘇州園林,充滿江南韻味。
交通帶城橋路闊家頭巷11號。
乘202路(原2路)、204路(原4路)、529路(原29路)、931路(原31路)、47路、501路(原401路)、55路可達。
門票1、門票旺季(4.16—10.30)30元,淡季20元。70歲以上老人憑證免票,1.2米以下兒童免費;夜花園門票80元。夜花園售票時間:每晚19:30—21:00(在各個廳堂內演出評彈、崑曲、古箏等八個節目)。
2、開放時間08:00-17:00;夜花園開放時間:3月中旬—11月中旬,每晚19:30—22:00。